建安七子,指的是建安年间的7位大文豪: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他们全部扬名于建安年间,同时也全部死于建安年间。 
七子中,年龄最大的孔融,死于公元208年,也就是曹操南征荆州那一年。曹操在走之前,为了稳固后方,将保皇派的孔融杀掉。 第二个死的是阮瑀。阮瑀死于公元212年,那是在曹操建铜雀台之后的第3年。阮瑀年轻时曾求学于大名士蔡邕,蔡邕的年龄比曹操还大一辈儿,所以阮瑀的年龄不会太小,应该比曹操的儿子曹丕要大一些。
当我们遍观他们的卒年,会发现一件惊奇的事情:剩下的5人居然死于同一年!公元217年。 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在同一年死去呢?是文人的惺惺相惜?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还是仅仅是巧合?还是有什么突发状况呢?
仔细查阅史书我们发现:陈琳、刘桢、应玚、徐干4人均是死于瘟疫。 而王粲虽然也是病逝的(死时41岁),但他并非死在邺城,而是死于魏、吴第3次濡须之战回来的途中。
据《三国志》司马朗传记载: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司马朗)与夏侯惇臧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土大疫”。 注意,这里提到了一个“军士大疫”,也就是说:曹操在这次征吴中,遇到了大的疫疾。随军出征的王粲很有可能就是在这次疫疾爆发中染病的,而且来势凶猛,以至于在回军的途中,还没到邺城,就一命呜呼了。
王粲 而在邺城爆发的瘟疫,似乎比曹操军中的疫疾更加厉害,它直接要了建安七子中4个人的命。估计王粲不随军出征,也难逃一劫。
其实仔细看汉末三国这段时间的历史记载,不难看出当时的天灾人祸不断,导致中原大地生灵涂炭、疫疾肆虐,很多人都死于疾病。这也给喜欢三国的我们留下了很多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