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杂谈- 10、程普 程普,字德谋。《三国志》记载他“有容貌计略,善于应对。从孙坚征伐,讨黄巾于宛、邓,破董卓于阳人,攻城野战,身被创夷。” 当孙坚刚开始出道时,程普是最早跟随孙坚南征北战的将军。在孙坚死前,周瑜还没出道前,程普是当之无愧的孙坚军团第二把交椅。就好比是夏侯惇在曹操军,关羽刘备军中的地位一样。 9、陆抗 陆抗,字幼节,官至大司马、荆州牧。《三国志》说到:“抗贞亮筹干,咸有父风,奕世载美,具体而微,可谓克构者哉! ” 陆抗用兵犹如其父,有气节和气度,可谓是东吴政权的最后一个名将,可惜的是遇上了孙权这个晚年昏君。 8、诸葛瑾 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官至大将军,地位极其显赫。诸葛瑾最大的特点就是胸怀宽广,温厚诚信。此人人缘极好,巩固了诸葛家族在东吴的地位,并且很程度地缓和了蜀汉与孙吴的关系。 7、诸葛恪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瑾之子,三国后期吴国的权臣。《三国志》记载:“诸葛恪才气幹略,邦人所称,然骄且吝,周公无观,况在於恪?矜己陵人,能无败乎!若躬行所与陆逊及弟融之书,则悔吝不至,何尤祸之有哉?” 对于孙吴来讲,诸葛恪是影响大局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是一个复杂的政客,论能力,可谓是东吴政权能独当一面的人物。然而难逃晚节不保,其中有他自身的原因,也有孙权的原因。 6、太史慈 太史慈,字子义,东汉末年孙吴名将。《三国志·太史慈传》说道:“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分。”这句评价是相当高的,突出了太史慈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太史慈是个忠勇义士,且文武双全,兼有谋略,是东吴最具大将风范的人物之一。 “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太史慈临终一语,饱含壮志未酬的遗憾,令人慨叹。 5、甘宁 甘宁,字兴霸,官至西陵太守,折冲将军。《三国志·甘宁传》:“宁虽粗猛好杀,然开爽有计略,轻财敬士,能厚养健兒,健兒亦乐为用命”、“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 甘宁随孙权破黄祖据楚关,随周瑜攻曹仁取夷陵,随鲁肃镇益阳拒关羽,曾率百余人夜袭曹营,战功赫赫,孙权说道:“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可敌矣。” 4、 吕蒙 吕蒙,字子明,江东四大英将之一。《三国志》评曰:“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 吕蒙用兵能力超群,但政治上显然不太在行。 3、鲁肃 鲁肃,字子敬,江东四大英将之一。《三国志》记载:“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家富於财,性好施与。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建安二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而得到孙权的赏识。赤壁之战,曹操率大军南下,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最终,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为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2、周瑜 周瑜,字公瑾,江东四大英将之一。《三国志》评曰:“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周瑜才貌双全,智勇兼备,是一流的谋臣与统帅。赤壁之战,更是奠定了其在孙吴当时首席指挥官的地位。可叹英年早逝,病死于进军西川的路上。 1、陆逊 陆逊,字伯言,江东四大英将之一。《三国志》评曰:“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 222年,陆逊大败刘备于夷陵,一战成名。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后卷入立嗣之争,与孙权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陆逊是一代军事奇才,且政治能力不俗,可惜晚年因卷入立嗣之争、力保太子孙和而受孙权责罚,最终忧愤而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