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杂谈- 7、贾诩 贾诩,字文和,甘肃武威人。早期在西凉铁骑牛辅账下,因其智谋过人,备受重视,后牛辅部队加入了董卓叛乱。在董卓伏诛后,王允不肯放过董卓旧部,于是贾诩劝李傕郭汜等人反戈一击,竟占领了长安。王允死后,贾诩脱离李傕,先后给段煨、张绣当谋士。在他的智谋下,张绣竟两度战败曹操。 在证明了自己价值后,贾诩劝说张绣一同归顺了曹操,成为曹操的重要谋士。然而贾诩一方面帮助曹操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却闭门不出,逐渐赢得了曹操信任。贾诩又帮助曹丕巩固世子之位,成为曹丕恩人,最后官至太尉。 贾诩的一生,就是职业顾问的一生,没有对老板个人的忠诚,只有对自己职业的忠诚,且能力突出,实在是一般知识分子不屑为之又不能为之的成功人士。 
6、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早年跟随叔父迁往荆州襄阳,在家读书清谈,名声远扬。后被落魄的刘备遇上,引为知己,并后成为刘备集团的首席军师。在辅助刘备集团完成抵御曹操、夺取西川、抢占汉中、平定南中等重大任务后,辅佐后主刘禅,成为蜀汉集团的实际操作者。诸葛亮作为出道很晚的一个书生,能够从一个小军师做到丞相,并实际操控整个蜀汉集团的运转,堪称传奇般的职业经历。 此外,诸葛亮对待国事殚精竭虑,对待有知遇之恩的刘备忠心耿耿,教育子女方面,更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样的经典。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已成为人们精神上的楷模。 
5、孙权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代东吴帝国的建立者。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时创下了江东基业。孙策遇刺身亡后,孙权成为领导者,成为一方诸侯,最终成就帝业。 孙权属于继承基业,年纪轻轻便成为了整个集团的一把手。在选用人才方面,孙权可以放手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让他们各尽其能,此后又提拔顾雍、诸葛恪等高水平人才。单从这个角度看,孙权比他的前辈刘备,曹操做的都不差。孙权所在的孙吴集团实力不如曹魏雄厚,又不及蜀汉集团的野心大,只想守得一方太平。 不幸的是,孙权后期比较昏庸,在选择继承人方面出现了严重问题,给集团最后的被吞并埋下了伏笔。不过,孙权能从继承人的身份,将集团巩固壮大,成就帝业,也是非常成功的人了。 4、孙策 孙策,字伯符,孙吴的实际奠基者之一。父亲孙坚曾加入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联军,闯出了孙氏家族的声望。然而孙坚不幸死于黄祖之手,孙策只能投靠父亲的老上级袁术,在其手下打工。此后,孙策逐渐成为袁术手下的第一能人,于是他逐步控制江东地区,脱离了袁术管辖,发展为南方割据势力。 除了父亲手下的几个老员工,孙策几乎是白手起家,通过给袁术打工,逐步发展自己的实力,最终割据江东,给弟弟孙权打下了夯实的基业。这样的经历,在三国很难找到第二人。 3、刘备 刘备,字玄德,起兵于镇压黄巾之乱。先后经历讨伐董卓,抵抗曹操,逐渐加入了群雄逐鹿的局面。刘备的大半生都是坎坷的,经历的失败不计其数,寄人篱下的日子也是没少过。 直到建安十九年,刘备54岁攻下成都的时候,才算是站稳了脚。此后与曹操交战,夺取汉中,终于迎来了自己的事业巅峰。在无数次失败中不抛弃,在无数次迷茫里不放弃,这样坚韧的意志是多数人所不具备的。 
2、曹操 曹操,字孟德,父亲是宦官曹腾之后,母亲是夏侯氏之女,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运动,逐步发展成为兖州地方诸侯。在家族支持下,吸引了一批“跳槽”而来的精英人才,曹操识人善用,逐步击败陶谦、吕布、刘备、张绣、袁绍,统一了北方。 由于被胜利冲昏头脑,曹操南下荆州向刘备、孙权同时施压,迫使孙刘联合,结果酿成赤壁惨败,一统天下的梦想破碎。此后,曹操转向内部发展,拿下了西北的马超集团,并用心培养第二代接班人。在培养继承人上,曹操比刘备,孙权都要用心的多,这也对集团日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作用。 
1、司马懿 司马懿,字仲达,其父祖都是汉朝地方官吏。赤壁之战前,被曹操选为椽吏,后升至丞相主薄,与世子曹丕为友。司马懿凭借他突出的智谋和低敛的作风,逐步使曹操减弱了猜忌,只是告诫曹丕不可付诸兵权。后勤恳辅佐了曹丕、曹睿,两度成为托孤大臣,成为了曹魏抗拒诸葛亮、诸葛恪的中流砥柱。曹睿崩猝,司马懿又勤勤恳恳辅佐曹芳,直到被曹爽剥夺兵权。 然而司马懿静观曹爽的动态,暗自积累实力,称病不出十年。最终,利用曹爽兄弟外出祭拜高平陵之机,发动兵变,掌控了曹魏集团,开创西晋基业。 三分天下,结果三家归晋,司马懿能够在曹操、曹丕、曹睿三代人下面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与曹爽决战时更能隐忍十年,最终一举成功,实非常人所能及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