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杂谈- 解读:《三国演义》描写,马腾被曹操所杀,马超为了报父仇,兴兵伐曹。而后在渭水河畔杀得曹操割须弃袍,不幸的是马超中了贾诩的反间计,与韩遂刀兵相见,最终战败。马超后来响应刘备“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号召,并名列“五虎上将”,被认为是忠臣孝子,且是虎臣罴士。一般人都会这么认为,那么历史上对马超的评价真是这样吗? 先看曹操的评价,曹操称马超“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能让曹操发出类似感慨的还有刘备,即“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和孙权,即“生子当如孙仲谋”。可看出马超为三国时代带来的震撼。 
但马超的另一个对手,也就是杨阜则说马超“超强而无义”,马超被称为“强”容易理解,而这个“义”怎么解释?《三国志》记载,马超不顾父亲安危,毅然起兵反抗曹操,后来造成马腾一家殒命。 《三国志》作者陈寿一向被认为写史公允,他认为“马超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也就是说马超凭血气之勇反抗曹操,导致家族的覆灭,马超要负主要责任,同时也表现出了陈寿对马超的怜悯之情。 东晋史学家孙盛直接批评马超,即“汉高请羹,隗嚣捐子,马超背父,其为酷忍如此之极也”,认为刘邦、隗嚣和马超等乱世豪杰不顾亲情,都很无情。 
当然,豪杰人物饱受非议在所难免,不管这些非议,我们必须情形认识到马超在三国时期的重要性。马超真正的地位是诸侯,而不是刘备手下的“五虎上将”。因为北宋教育家李觏认为,“曹公用兵,不谓不善,而弗能以一矢加于孙权者,非持山川之险,亦以马超、韩遂在关西故也”,也就是说李觏承认马超的诸侯地位,是曹操的边陲威胁。 南宋史学家胡三省认为马超带领的军队“关西之兵最为精强”,强悍的将领带领虎狼之势,时时刻刻像扎在背后的钉子,可以想象曹操的心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超的优点被无限放大,缺点似乎被隐藏了起来,罗贯中表示“威震西凉立大功,渭桥六战最英雄”。而明代文学家李贽更是生动的描述马超,即“养子如马超,得人如许褚,俱快事也。” 但还是有些缺点不能隐藏的,比如“抹书问韩遂”,王夫之认为“韩遂则与马超相疑矣”,“自相灭以授曹氏之灭之也”。 随着《三国演义》名气越来越大,英雄般的人物越来越值得怜悯,冯玉祥说“千古英名基事汉,一篇遗疏痛仇曹”,表现出了对马超的怜惜之情。 
不管我们是否接受这些评价,我们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因为马超的无情与勇猛,是后世一直思考的焦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