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1
三国首页 三国简史 三国人物 文学史记 三国博物馆 三国地图 篇外杂谈
三国杂谈-博望坡之战到底发生在哪一年?
作者:大雁提捏    发布日期:2020/4/16
声明:本文章为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三国杂谈-

在《三国演义》中,为了塑造诸葛亮的智慧形象,把火烧博望坡一事由刘备移植到了诸葛亮身上,博望坡之战的时间也因此推迟到建安十三年(208年),成为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功”。

在《资治通鉴》中,博望坡之战被写入建安七年(202年),但我们并不知道司马光的理由是什么。

如果仔细考究一番,我们会发现《三国演义》和《资治通鉴》可能都不对,博望坡之战应该发生在建安八年(203年)。

在《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中,关于博望坡之战的记载一共只有三条,我们列举一下:

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三国志·先主传》)

先是,与夏侯惇战于博望,生获夏侯兰。(《云别传》)

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三国志·李典传》)

其中,这三条记载中,《三国志·李典传》最有助于我们推断博望坡之战的时间。

博望坡之战前,李典跟随曹操参与了黎阳之战,打通了粮道:

太祖击谭、尚于黎阳,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会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上,绝水道,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三国志·李典传》)

黎阳之战发生在建安七年(202年)九月到建安八年(203年)三月之间:

谭自号车骑将军,屯黎阳。秋九月,公征之,连战。谭、尚数败退,固守。八年春三月,攻其郭,乃出战,击,大破之,谭、尚夜遁。(《三国志·武帝纪》)

博望坡之战后,李典又跟随曹操参与了邺城之战:

从围邺,邺定,与乐进围高幹於壶关,击管承於长广,皆破之。(《三国志·李典传》)

邺城之战发生在建安九年(204年)二月到建安九年(204年)八月之间:

二月,尚复攻谭,留苏由、审配守邺。公进军到洹水,由降。既至,攻邺,为土山、地道。……八月,审配兄子荣夜开所守城东门内兵。配逆战,败,生禽配,斩之,邺定。(《三国志·武帝纪》)

现在,我们梳理了一下我们已经掌握的事实:

1.根据《三国志·李典传》,李典参与了博望坡之战。

2.根据《三国志·李典传》,博望坡之战发生在黎阳之战后,邺城之战前。

3.根据《三国志·武帝纪》,黎阳之战结束于建安八年(203年)三月。

4.根据《三国志·武帝纪》,邺城之战发生于建安九年(204年)二月。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博望坡之战发生于建安八年(203年)三月和建安九年(204年)二月间,不可能是《资治通鉴》认为的建安七年。

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还可以进一步缩小博望坡之战发生的时间范围。

我们先来看看建安八年(203年)三月和建安九年(204年)二月之间,曹操这边的时间线:

四月,曹操进军邺城,欲乘胜追击,但郭嘉建议先南征刘表,待袁谭、袁尚自相残杀,曹操采纳。

五月,曹操还军许都。

八月,曹操南征刘表,驻军西平。果如郭嘉所料,袁谭、袁尚兄弟火并,袁谭不敌袁尚,向曹操请降,曹操听从郭嘉建议接受了袁谭的投降。

十月,曹操前往黎阳,与袁谭和亲。

九年春正月,曹操渡过黄河,进军邺城。

博望坡之战的起因是“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叶县是许都的西南门户,距离许都只有100公里左右。北侵目的是威胁许都,刘表和刘备肯定不会选曹操大军在许都时前去送死,而是选择曹操远征时出兵。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远征柳城,刘备就有过类似的计划:

太祖之始征柳城,刘备说表使袭许,表不从。(裴松之引《汉晋春秋》注《三国志·刘表传》)

因此,我们又排除了建安八年(203年)五月到十月期间。考虑到曹操南征刘表,驻军西平的一系列行为,刘备北侵应该发生在建安八年(203年)四月,这样一切都非常合理了。

建安八年(203年)四月,曹操进军邺城,刘表派刘备乘虚偷袭许都,兵至叶县。曹操听从郭嘉建议,一面率军从邺城返回许都,一面派李典回去支援。刘备见曹操率大军返回,于是烧营而走,在博望坡设下伏兵。夏侯惇不听李典劝阻,与于禁率兵追赶,在博望坡遭遇刘备伏兵,夏侯惇大败,李典将其救回。八月,曹操为报一箭之仇并彻底解决后顾之忧,率军南征刘表,在距离叶县只有30多公里的西平驻军。期间,袁谭被袁尚击败,向曹操投降,曹操听从郭嘉建议接受投降。十月,曹操前往黎阳与袁谭和亲,李典跟随曹操前往。次年初,邺城之战爆发。

还有一条史料也值得玩味,曹操回到许都后,在五月二十五日曾经颁布过一条军令:

司马法“将军死绥”,故赵括之母,乞不坐括。是古之将者,军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三国志·武帝纪》)

这条军令主要说的就是:“以前我派将出征,只奖励有功的,不惩罚有罪的,这不符合国家制度。从今以后,将领出征时,打败的要抵罪,失利的要罢免官爵。”也许,这条军令针对的就是博望坡之败,是对夏侯惇的一种批评。

热门文章
孔明治理南中政策──浅读史..
前言       观点角度不同,结果答案就会迥然差异。 ..
三国杂谈-魏晋南北朝城市供..
三国杂谈-对于城市而言,具有相当规模的供排水系统是必须的..
祢衡开骂
《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祢衡仰天叹曰:“天地虽阔,何无一..
三国杂谈-身材短小却能成为..
三国杂谈-曹操有个“五子良将”,个个武功盖世,威名远扬,..
三国杂谈-王立新:谁是东汉..
三国杂谈- 从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到汉灵帝中平六年(..
三国首页 关于网站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意见留言
三国爱好者QQ交流群:197435262    三国1(www.sanguo1.com)版权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667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