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杂谈- 三国时期蜀汉最大的冤案当属魏延之死,公元234年诸葛亮在北伐军中病逝后,诸葛亮担心魏延趁机造反,便设计让马岱将魏延诛杀,这是三国演义里的情节,在历史上,下黑手的并不是诸葛亮。 
实际上,魏延虽有些狂傲,但是也是一位难得的大将,对于人才凋零的蜀汉来说尤为重要,诸葛亮不会因为其性格狂傲就对其痛下杀手,只是知道自己死后无人能够压制魏延,所以在诸葛亮死前,其做了安排,部署大军回撤,特令魏延断后,意思也很明显,就是让杨仪率领大军先回成都,接替自己的位置,诸葛亮很明白,自己死后,魏延和杨仪这对死对头必将争权,自己还是偏向杨仪一点,故作此安排,同时诸葛亮预测魏延可能不会听从断后的军令,便告诉杨仪,如若魏延不从,就不必管他,率军而归即可,也就是说,诸葛亮没有下过命令诛杀魏延,真正对魏延才毒手的是杨仪。 
事情果然如诸葛亮的预测,魏延不服断后军令,率先领军而还,而且走一路烧一路,破坏沿路桥梁,阻止杨仪回撤,为的不是造反,而是早些回到成都夺权,两人这是心有灵犀,都上书称对方谋反,蜀汉朝廷的官员此时的立场就很有意思了,百官对刘禅说,杨仪是肯定不会造反的,对于魏延却不做评价,刘禅自然认为造反的是魏延了,急令禁卫军北上拦截魏延,当魏延部下得知魏延有造反之嫌后一哄而散,见大势已去,魏延在亲信的陪同下南逃至汉中,最终被马岱斩杀,这也表明魏延并无反意,很明显,魏延没有造反的资本,自己的威望和军中地位不足以支持其造反,不然自己的部下也不会尚未交战就一哄而散,魏延不是傻子,就这样率军造反和自杀有什么区别,如果真的想造反必然要接外界势力,也就是曹魏的势力,那么魏延应该北上投奔曹魏,而不是南下送死,魏延死后,杨仪就开始赶紧杀绝了,魏延在刘备在世时毕竟是立下大功之人,镇守汉中多年不失,多次挫败曹魏的进攻,人家也不是真的造反,杨仪心里是清楚的,可是杨仪却开始公报私仇起来,诛灭了魏延三族,惩罚太重。 
而一心想要接替诸葛亮之位的杨仪也没吃到好果子,回到成都后,刘禅给了他一个没有实权的虚职,让其远离中枢,为此杨仪经常发牢骚,言语之间自然有一些悖逆之言,因此被革职罢官,最后畏罪自杀,杨仪和魏延争权内讧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刘禅顺利除掉两位权臣,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