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谷奇谋一直被三国迷津津乐道,很多三国迷都有过充分的讨论,本期整理一些主要思路和观点如下: 三国时期诸出祁山准备收复中原时,魏延曾提建议自己引兵从子午谷的小路过,让孔明带大部队从大路过,长安太守夏侯楙并非将才,魏延就可以杀他个措手不及,咸阳以西唾手可得。蜀汉剑锋可以直指洛阳,将来统一中原甚至平定天下。但诸葛亮用兵谨慎,担心风险太大所以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坚持从大路进军。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魏国。蜀将魏延向诸葛亮多次提出“(兵)出子午谷”之计,但诸葛亮没有采用。对此,史书和小说里都有叙述。 史书里是出自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的“魏略”: 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比东方相合聚。”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三国演义》对此事的描写,内容与“魏略”大体相同,可见罗贯中明显取材于“魏略”。我们可以对照一下。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开头写道: 忽哨马报道:“魏主曹睿遣驸马夏侯楙,调关中诸路军马,前来拒敌。”魏延上帐献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孔明笑曰:“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从大路进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敌,则旷日持久,何时而得中原?”孔明曰:“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遂不用魏延之计。魏延怏怏不悦。 历史上魏延真的向诸葛亮提出过“(兵)出子午谷之计”吗?根据“魏略”,这件事似乎是不容置疑的。我们也基本肯定它的真实性,并因此指出诸葛亮用兵只知“以正合”,不知“以奇胜”,谨慎,以至错过了时机。但我以为,对这件事的分析和评判,有两点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点是,魏延提出兵出子午谷这种奇计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大。陈寿是有“良史”之称的,他写史选材相当严谨,非真实可靠者,决然不予采用,因而在史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上,肯定会超过司马迁和后来的裴松之。像魏延向诸葛亮建议兵出子午谷一事,他就在《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里未予照录,却是这样表述的:“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长谓亮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这与“魏略”的表述,虽有相似之处,但还是有差别的。有差别就有文章可做,就有疑点。 另一点是,历史是不可以假设的。即使魏延有兵出子午谷的建议,因为并未采用,也就是说未经实践进行检验,到底是否可行,是否好于诸葛亮的“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的进兵方针,不得而知。虽然有不知真假的司马懿关于“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的说法,但司马懿怎么说也只是个事后诸葛亮,如果蜀汉把兵出子午谷的计策真正实行起来,未必他就得不到消息和来不及布防,而且从司马懿以闪电战击败上庸孟达的事例上看,司马懿肯定会在魏延行军途中就看破魏延的计划。因此,用不用子午谷之计,是不能把帽子扣在诸葛亮头上的。 退一步讲,我们百分之百相信魏延确实向诸葛亮提议过兵出子午谷,我想说的是,难道诸葛亮就想不到这条计策吗?诸葛亮年仅26岁,还在隆中高卧的时候,就有“隆中决策”,其中就有“两路进攻”曹魏的谋略:“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一谋略与一出子午谷、一出斜谷之计相比,不是要大气,也更保险得多么?另外,诸葛亮固然谨慎,但并非无能无谋,他是一个思虑精密、部署严谨的人,是不可能想不到这一条几乎连外星人都可以想得到的计谋的。因为那个地方,发生过距三国也才三四百年的汉高祖故事,即韩信故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个故事是会使正处于战争状态双方的大多数将领都会联想到的。既然想得到却并不采用,正是因为这条计策胜算极低,风险极大,危险系数极高。“魏略”说:“亮以为此县危,……故不用延计。”而《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则只说:“亮制而不许”,什么原因,倒并没有说。 这个计划风险极大但收益也极高,是个典型的博胆策略。企图用五千精兵突袭长安,进而一举鲸吞整个关中,达成“还于旧都”之愿,可谓极有气魄,极为冒险。 诸葛亮北伐地图 诸葛亮北伐地图 魏延奇袭子午谷军事计划的可行性 公元228年,蜀军在经过多年的准备之后,计划向魏国发动大举进攻,以完成刘备的遗愿:北灭曹贼,光复汉室! 这时在蜀军的参谋本部里,有两个军事计划: 一个是诸葛亮的计划:派疑兵出斜谷吸引魏军主力于关中地区,大军安从坦道,攻取陇右,切断魏关中与河西地区的联系,为进一步攻取关中和河西打下基础。这个比较保险。 另一个就是魏延的偷袭关中计划。历史上诸葛亮最终是采取了自己的第一个计划,结果是虽然经过5次北伐(如果包括后来姜维的就更多了),但收效甚微,姜维的那更是赚的少赔得多。 那么,我们就想知道,魏延的计划是怎样的呢?如果采取的是魏延计划,历史会改变吗? 关于魏延奇袭子午谷计划的可行性,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 魏延的计划到底是怎样的? 两个计划本身的优劣是什么? 魏延计划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魏延计划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少? 历史上的类似战例的比较。 魏延的计划 关于魏延的偷袭关中计划,主要有两个版本: 《魏略》的记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茂闻延奄至。比东方腥聚合。’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这两个版本的前半部分是大致相同的,大致是用一万多轻装部队高速出子午谷用闪电战突袭关中,不同的是后半部分:第一个版本是计划占领长安一线,待诸葛亮主力从斜谷出来会合,目标就是一举拿下咸阳以西的关中地区;第二个版本则是要抢占潼关天险,将魏军增援拒于关外,切断曹魏潼关内外的联系,由诸葛亮的主力部队扫清驻扎于关中的曹魏重兵集团,进而占领整个关中地区。 在此之前,大部分文章和资料均以为第一个版本是魏延的计划,其实不然,理由如下: 1、军事上第一个版本并不合理,所以也遭到普遍的批评。因为根据第一个版本,即使魏延计划完全获得成功,也仅是控制了关中的西半部分。当从中原方面增援的魏国大军赶到后,必将在长安附近的平原地区与蜀军展开决战,这对擅长复杂地形作战的蜀军可是非常不利的; 2、长安一带除了潼关和武关根本无险可守,这对于身经百战,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宿将魏延来说,不会不清楚在这样的地形,蜀国的轻装步兵与以高速骑兵和重装步兵为主的魏军决战会是什么结果; 3、一旦关中地区成为战场,双方则均无法依靠当地供应粮草,十万蜀军的粮草需要依靠从汉中翻越秦岭来供应。而魏军可以依靠渭河的水运从河东、中原方面进行补给,比较方便(曹操当年进攻关中马超韩遂集团就是依靠河东的粮草的),这样蜀军必不能长久; 3、魏延的本意,就是想按照西汉韩信的模式进行此次作战,应当是要将整个关中包括潼关全部收入囊中。(这将在历史比较中谈到) 4、长安是西汉的旧都,魏国的陪都之一,又是雍州的治所,经过汉朝历代帝王,包括董卓,李傕,钟繇等数代人的增筑修补,仅围绕城墙一周就有80里长,是座出了名的难攻不落的坚城。即便魏延击败或赶跑魏守军占领长安,也已是元气大伤,何谈守不守得住? 5、就算魏延攻占长安,也只能将关中魏军逃走的道路部分切断,而且无法阻击增援大军,若要阻击曹魏的中原军团,就必须控制潼关,从而达到完全获得整个关中的控制权。 因此,魏延计划的第一个版本,从军事上看是很不合理的。而魏延计划的第二版本,则完全避免了这些问题。所以我认为,《三国志·魏延传》所记载的偷袭关中计划才是魏延向诸葛亮提议的真正的计划——既第二版本计划,是比较符合军事规律和历史规律的。 这个计划就是:偷袭关中——以轻装步兵高速出子午谷抵达长安,不攻长安而迅速东进,从背后夺取潼关、武关等险要,诸葛亮的主力兵团出斜谷攻略关中各地,并与子午谷部队尽快会合,坚守潼关、武关等险要,进而夺取整个关中及陇西,御敌于潼关之外。
|